如果说穿鞋的是地方国企,光脚的是民企,那中粮就是穿靴子的。
全产业链,是只有中粮这样的央企才能做到的段位,但能否成功,并不完全取决于宁高宁个人的雄心与韬略
2009年的北京城,要忽略中粮成了件困难的事:坐公交车,车身上画着热腾腾的五谷道场方便面;坐地铁,隧道里闪过福临门小包装大米;去超市,蒙牛液态奶、金帝巧克力、长城葡萄酒都摆在货架最醒目的位置;待在家里网上购物,多了种选择:上“我买网”;在办公室偷偷溜进“开心”,可以参加“悦活”果汁饮料种植大赛……
当然,它们都打着“中粮出品”的标志,还有六个大字“产业链,好产品”,下面有行注释:从地头到餐桌。
宁高宁主导下中粮转型的高峰时刻到了。“转型很痛苦,企业不能老觉得不对劲,总转型吧。”11月12日下午,接受《中国企业家》专访时,宁高宁缓缓地说。
这是他自2004年由华润转战中粮集团出任董事长后,第一次接受媒体深入的专访。这几年中,他也曾为中粮的某起收购某次发布而短暂地站到聚光灯之下,但并不曾正面回顾他这四年来对中粮战略思考的千回百转。
现在,他可以宣称,对战略路径思考的痛苦告一段落。他自称,已“把中粮彻底定位到一个位置去,至少在五年内就不要说转型的事,能够进入不再需要转型的阶段”,这就是打造“全产业链”。
这一年,宁高宁51岁,他所欣赏的杰克·韦尔奇,1986年也在此年龄将GE公司一切改组都纳入掌控之中:先以60亿美元购买了美国无线电公司(RCA),又买下了华尔街最古老的金融投资公司之一基德(Kidder),将GE由年迈的工业制造商改造成增长潜力巨大的服务提供商,从此GE这只大笨象变成了灵活的羚羊。另一个巧合是,这也发生在韦尔奇成为GE董事长的第五年。
不过,宁高宁头上的光环可不是“中国的杰克·韦尔奇”,而是“中国摩根”。2001年,《中国企业家》杂志将这顶帽子送给他(他一向不愿被“文学化”,可能并不将之视为礼物),当时华润的整合如火如荼,宁高宁在地产、啤酒、零售、纺织、电厂、制药、建材多个领域跑马圈地,如同一个多世纪前,横扫美国金融与实业界的约翰·皮尔庞特·摩根。自此后,“摩根”成了外界评价他的标签,即使他来到中粮后的系列动作:重组新疆屯河,重组中土畜,重组中谷,招纳华润酒精,收购深宝恒,控股丰原生化,接盘五谷道场,入股蒙牛,均被纳入“摩根”的逻辑。
今年,宁高宁自己掀开了答案,他的“加法”实际是“减法”,并购不是横向战略而是纵向战略,目的是加强板块协同性。他终于找到了全产业链这根“竹签”,将整个中粮像糖葫芦一样穿起来。
至此,宁高宁走出了自己的“摩根时代”。
“我是谁?”
同样是这些沙发,如果散乱堆放为什么就特别难看?宁高宁随手抓过一张纸,写下 “产业链”三个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