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城商学院

您现在的位置:中国企业家财富俱乐部(BFCC)—打造您的财富加速器-中国百强互联网运营商易城中国鼎力推荐互动商业资源平台 > 商界阅读
吴伟:中国房屋为何短命?
中国企业家财富俱乐部(BFCC)—打造您的财富加速器-中国百强互联网运营商易城中国鼎力推荐互动商业资源平台   2010-04-12 16:46:10 作者:SystemMaster 来源:
  中国正处于“规划爆炸”时代,规划的混乱与短视难辞其咎

  【背景】据《中国日报》报道,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指出,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增建筑量最大的国家,每年有高达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,但这些建筑的寿命只能持续25-30年。

  相比中国30年的平均寿命,欧洲国家的住宅平均寿命在80年以上,美国住宅平均使用年限也有44年。

  仇保兴指出,这些新增建筑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%的水泥和钢材,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%。中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%-40%。

  按照《民用建筑设计通则》的规定,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,一般性建筑为50-100年。然而,现实生活中,中国相当多的建筑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。

  譬如北京中体博物馆从1990年建成使用,到出现承重钢梁断裂等重大安全隐患,不过15年;福州一所投资1500万元的样板小学,因为规划改变,仅用了2年就面临拆迁。2009年不断出现的“楼脆脆”“楼歪歪”“楼断断”个案,也让人们对建筑质量充满担忧。

  2009年7月,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紧急通知,要求各地立即展开对在建住宅工程质量的检查。在检查了全国30余个省份的180多个建筑工程项目后,结果显示,96.1%的建筑工程质量合格。

  中国的住房为何如此短命?怎样延长商品住房的寿命?

  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院教授吴伟认为,中国建筑普遍“短命”,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一个结果,同时也与规划设计、建筑质量等非物质因素有关。

  吴伟指出,目前国内建筑“短命”已非个案,已相当普遍。这不仅带来经济的负担、资源浪费,增加环境负荷,还会导致权属纠纷。目前,中国商品住宅的土地产权是70年,而建筑使用周期只有其一半左右,“权证在、物业亡”的问题将引发诸多社会问题。

  吴伟认为,大拆大建潮与中国加快城市化相关。随着城市规模膨胀,人口大量迁移、生活水平的提高,按照旧标准修建的不少房屋在功能和设计上已难以适应,只好“拆旧建新”,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增加容纳量、增强舒适性。

  中国建筑的寿命之所以短,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筑质量标准落后。在上世纪80年代,日本提出了“百年住宅”构想,建设房屋时使用标号40以上的混凝土,而中国大部分短命建筑使用的是标号20的混凝土,这就使房屋使用年限至少缩短十几年。

  同时,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与建筑物的耐久性(建筑寿命)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国外的建筑行业很重视研究建筑寿命。而中国长期以来对建筑耐久性缺乏关注,至今中国还没有一个建筑寿命的统一标准。

  目前,中国住宅建筑是按50年使用寿命的标准验收。但在建筑设计规划阶段,却很少有针对房屋维护的相关规划,同时也缺乏保障建筑质量的配套措施。

  至于在现实生活中,大量尚处于设计使用年限内、质量没有问题的建筑也会被拆除,吴伟认为,这主要应归咎于城市规划的短视和混乱。由于规划滞后、混乱,与未来城市发展步伐不协调,建筑质量再过硬也难逃“夭折”厄运。

  在吴伟看来,规划不合理既有客观原因,也有人为因素。作为政府主管部门,本应立足现实,统筹兼顾历史和未来之需,科学制定城市的总体规划,并严格执行已批准的规划,但事实上,很多地方的规划制定和执行带有很强的随意性。

  要让中国建筑长寿,除了提高施工用料和工程设计的质量,加强监理,更重要的是,政府在做规划时,应有一个通盘、长远的考虑,不能朝令夕改。同时,城市建设和住房等规划必须坚持公开化、前瞻性和相对稳定,应该严格执行《城乡规划法》, 确保各项建设规划广泛听取公众的建议,接受公众的监督。■

本站归易城商学院(WWW.LUB.69YC.COM)版权所有 2006-2020 鄂ICP备08100373号-1
快速预约 : 电话:400-6069-869 027-88076069 立即咨询